又名“高腔”、“高調”,因僅存新昌縣一個專業劇團,故稱“新昌高腔”。
其淵源有四種說法:一、為明末張岱《陶庵夢憶》中所記載的“調腔”遺存;二、為明代四大南戲聲腔之一的“余姚腔”之遺音;三、為明末徽池雅調的遺音;四、為元代南唱之北曲(北雜劇)。
無論何種說法,均是分分快三以至全國最古老的聲腔、劇種之一,至今已有400年以上的歷史。現存傳統曲牌360余只,其中有元曲特有的[九轉貨郎兒];傳統劇目230余本(晚清抄本),其中能原封不動地演出元雜劇《西廂記》《漢宮秋》等劇目的部分折子(僅念白有改動),為全國所罕見。1991年曾應邀赴北京參加“中華民族文化博覽會”演出。故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。目前,僅存一個專業劇團(無業余劇團),因觀眾稀少,難以靠演出收入維持生存,處於奄奄一息狀態。
|